厦门网讯(厦门日报记者 蔡镇金)在“十五五”规划谋篇布局之年,一份跨越时空的发展蓝图备受瞩目。前不久,由《人民日报》、新华社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组成的采访团走进厦门,围绕《1985年—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》(以下简称《发展战略》)开展集中采访,深入挖掘其实践成效和经验启示。
在这期间,采访团深入走访厦门多地,与《发展战略》亲历者座谈,同政府部门领导、企业负责人、基层群众对话,真切感受到《发展战略》的思想光芒与实践伟力。记者们表示,《发展战略》的科学指引,厦门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的接续奋斗,使昔日边陲小岛蜕变为今日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。实践证明,《发展战略》是一部城市发展规划的经典范本,其中蕴含着“中国之治”的密码,为科学制定“十五五”规划提供了重要启示。
寻根探源:战略擘画洞见未来
采访团首场活动为“《1985年—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》经验启示座谈会”。会上,曾参与《发展战略》编制工作的郑金沐、郑小明、辜建德、刘震宇、刘连支等亲历者带领记者们重回那段难忘岁月,回顾编制背景与过程,剖析战略特点、创新价值、经验启示。
记者们聆听、认真记录,被《发展战略》的前瞻性与科学性深深吸引。会后,他们分别对亲历者进行深度访谈,进一步挖掘《发展战略》背后的故事细节与宝贵经验。“在改革开放初期,能系统规划一座城市跨越15年的科学发展蓝图,极具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。”人民日报记者王浩在交流中感慨道,“其科学理念与方法,对‘十五五’规划编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”
改革开放:特区发展动力强劲
厦门经济特区因改革而生、因改革而兴,不断以改革促开放、以开放促发展。
采访团参观了厦门自贸片区成果展厅,详细了解厦门按照《发展战略》擘画的“三步走”战略构想,在改革开放征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。在远海码头,记者们目睹全球首个第四代自动化码头的繁忙作业景象,深入解析厦门港跨越式发展的密码。在厦门航空,探访这家牢记嘱托、锐意改革的企业如何成长为享誉中外的“厦门名片”。
新华社记者吴剑锋表示,《发展战略》为厦门改革开放明确了路径。当前,厦门深入落实中央赋予的综合改革试点任务,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,彰显出经济特区强烈的使命担当。
两岸融合:打造最便捷通道
“加强对台的联系、促进祖国统一”是《发展战略》的两大基本战略思想之一。
来到大陆对台最大的客运口岸——五通码头,采访团全流程体验了智能化通关服务,详细了解厦金航线这条“两岸人员往来最便捷通道”。在紧邻五通码头的“近便利”台胞服务专区,台胞李先生向记者展示了刚刚一次性办好的各类通行证件、手机卡、银行卡等,满脸喜悦。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陈庚认为,厦门充分发挥对台特殊优势,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中先行示范,较好地担负起中央赋予的重要使命。
创新驱动:发展沃土结出累累硕果
《发展战略》早在当年就前瞻性地提出“大力发展电子、生物工程、海洋工程、新型材料”,如今已在特区结出累累硕果。
采访团走进翔安创新实验室、嘉庚创新实验室,科研人员的专注与激情令人印象深刻。翔安创新实验室与万泰沧海联合研发的我国第一款、全球第二款九价HPV疫苗,日前获批上市;嘉庚创新实验室不断攻克新能源、新材料等领域尖端技术,一个个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“厦门造”科技成果接连涌现,令人振奋。
记者们还走访星宸科技、美图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,切身感受厦门产业创新的澎湃活力。经济日报记者徐晓燕感叹道:“厦门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上的不懈努力,正是对战略蓝图的生动诠释。沿着战略指引的方向,以久久为功的定力,厦门已成长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。”
民生为本:战略愿景变为幸福实景
在筼筜湖畔,采访团参观了筼筜故事馆并实地走访,了解这片水域从昔日黑臭湖泊蝶变为今日“城市会客厅”的历程;登上鼓浪屿,探寻厦门守护这颗“国之瑰宝”的生动实践;走访充满烟火气的围里社,与基层干部群众座谈,了解厦门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路径与成效。
“《发展战略》将民生摆在突出位置,引领厦门社会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。”中国日报记者胡美东说,“如今行走在颇有国际范的厦门,可以深切感受到战略中对民生的关注,已转化为人民群众新时代的幸福实景。”
责任编辑: 李奕佳,赖旭华